显示标签为“静思语”的博文。显示所有博文
显示标签为“静思语”的博文。显示所有博文

2010年1月13日星期三

谦虚、柔忍、争与和--饱满的稻穗

佛陀常常警惕弟子:即使已达智慧圆融,更应含蓄谦虚,像稻穗一样,米粒愈饱满垂得愈低。

真正的智慧人生,必定有诚意、谦虚的态度。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,能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。

修行最主要的目标即是无我。若能缩小自己、放大心胸、包容一切、尊敬别人,别人也一定会尊敬你、接受你。

唯有尊重自己的人,才能勇于缩小自己。

缩小自己,要能缩到对方的眼睛里、耳朵里;既不伤他,还要能崁在对方的心头上。

一粒细沙就扎到脚,一颗小石子就扎到心,面对事情当然就无法担当。

看淡自己是般若,看重自己是执着。

众生有烦恼,是因为我执的关系。以『我』的自私心理为中心,不但使自己痛苦,也会影响周围的人跟着痛苦。忘我,才能于修身养性中,造就健康、幸福的人生。

不能低头的人,是因为一再回顾过去的成就。

爱是人间的一分力量,但是只有爱还不够,必须还要有个『忍』--忍辱、忍让、忍耐,能忍则能安。

要做个受人欢迎和被爱的人,必须先照顾好自我的声和色。面容动作、言谈举止合宜得体,都是从日常生活中修养忍辱得来。

修行者的本分事是忍耐和付出,因为修养原是个人应有的行为。

有钱也苦,没钱也苦,闲也苦,忙也苦,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?说若是因为他不能堪忍!愈是不能堪忍的人,愈是痛苦。

娑婆世界又译成堪忍世界,意即要经得起磨练、能忍耐,才有办法在世间自在地生存。

忍不是最高的境界,能够忍而无忍,才会觉得一切逆境都是很自然的事。

做事,一定要秉持『诚』与『正』的原则;而持人,则要用『宽』与『柔』的态度。要宗教者超然的形态,宽大的心胸来容纳任何人。

真正的圣人,既强又柔。他的强是柔中带刚,刚中带柔;柔能调伏众生,刚能坚强已志。

人人若能以『慈忍』施行与家庭和一切众生,人间便会散发『透徹之爱』的光芒。

争只能『为善竞争』、『与时日竞争』--一旦争的对象从我投射到别人身上时,争就成为一个很不安的字,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。

竞争蕴藏了伤害的因子。只要有竞争,就有前后之分、上下之别、得失之念、取舍之难,世事也就不的安宁了。

不争的人,才能看清事实。争了就乱了,乱了就犯错,犯错就容易失败。要知道,普天之下,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。

人们往往就是太执着,而有分别心。是你、是我,划分得清清楚楚,以致对自己所爱的拼命去争、去求、去嫉妒,因为心胸狭窄,所以处处都是障碍。

一般人常言:要争这一口气。其实真正有功夫的人,是把这口气咽下去。

培养好自己的气质,不要争面子,争来的是假的,培养来的才是真的。

人大多数有名利之心,与人争、与事争。如能与人无争则人安,与事无事则事安;人事皆无争,则世界亦安。

能一字『和』则无往不利,无事不成。

人能『和』,则是非不生。出世之事业能永垂不巧,亦源自一字『和』。

2010年1月12日星期二

迈入入格升华的境界--无染的爱

人生什么最有价值?就是爱。把牺牲当作享受,能够付出爱心的人,永远都是很快乐,而且活得有意义。

有力量去爱人或被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。

不要封闭自己。你要先去爱别人,别人才会爱你。

人要自爱,才能爱普天下的人。

待人退一步,爱人宽一寸,在人生道中就会活得很快乐。

倘能以爱待人】、一慈对人,就不会惹祸伤身。所以做人应该吃点亏,做个大智若愚的人。

把气愤的心境转换为柔和,把柔和的心境在转换为爱,如此,这个世界将日益完美。

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品,而是一分虔诚的爱心。

爱决不能杂着烦恼,因为有烦恼就会有污染。

要培养一分清净无染的爱。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,不要想回收,就不会有烦恼。

有所求的爱,是无法永久存在的。能够永久存在的,是那份无形、无染且无求的爱。

父母过分爱子女的心力,会反射成为子女的烦恼。对子女要放心,他们才能安心。

清茶淡香,既可口又提神;若是太浓,则若得喝不下。世间的情爱也是如此。

爱在人心中常觉得奇缺,常觉得饥渴难饱足,像饿鬼一样。沉迷在爱欲中,将永远没办法满足。

要谈情,就必须谈长情--觉悟的情;要说爱,就必须说大爱--解脱的爱。

佛陀鼓励我们要有大爱,要爱的透徹、爱的普遍,尽虚空遍法界,达到冲破自我,和合于大自然同体大我的爱。不要泥泞一样,有色彩、湿黏黏的。

2010年1月10日星期日

开启『智慧』,播『善』种--清净的莲花

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,都有无量的智慧--把良知、良能启发出来,则福慧果报无量!

佛陀在人间,无非是要教导众生自觉与佛同等的智慧,也要教导众生于佛同样的自性,都能修持慈悲与智慧。

有智慧的人,即是觉悟后的有情众生。

心有定力,智慧自然产生。人常为外境所影响,即是定力不够,学佛即是要学定。『定』用现代语讲,就是莊敬自强。

聪明不一定有智慧,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聪明;聪明只是一种计量利弊得失的能力,贪婪诡诈也是聪明的象征。

聪明的人得失心重,有智慧的人则勇于舍得。

同样一个『得』字,有『舍得』,也有『得失』,两种心境完全不同。有智慧的人能舍,能『舍』就能『得』,得到无限的快乐;不能『舍』的人就会有『失』,失去心境的安宁。

不经一事,不长一智。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练出来的。若逃避现实,离开人与事,便无从产生智慧。

能付出爱心就是福,能消除烦恼就是慧。

智慧与烦恼,好像手心与手背。其是二者都在同一只手上,但手背无法拿东西,若反过来用手心,则双手万能。

善是利益,恶是损害。一念之非即种恶因,一念之是即的善果。

做好事并不是为求名,也不是为求功德。抱着『尽本分』的心去做好事,才是真正的好事,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。

2010年1月9日星期六

关于慈悲--伤在他的身·痛在我的心

悲即是同情心。能互相宽谅,容忍,表现一分宽心,爱心,即是悲心。最幸福的人生,就是能宽容与悲悯一切众生的人生。

没有数字的代价,即为『无量』。不辞劳力的付出,便是『大慈悲』。付出劳力又服务得很欢喜,便叫做『喜舍』。

慈悲喜舍这四个字,分开而言:慈喜是予乐,是教富;而悲舍是拔苦,是济贫。

慈就是爱,是清净的大爱。

『无缘大慈』,是指没有污染的爱:他与我虽然非亲非故,而我却能爱他;爱得他快乐,我也没烦恼,这就是清净的大爱。

众生虽与我非亲非故,但是他的苦就是我的苦,他的痛就是我的痛。苦在他的身,忧在我的心;伤在他的身,痛在我的心。这就是『同体大悲』。

佛陀讲慈悲,是以爱心仁德为体,以诚正和睦为用。

把慈悲形象化,付诸具体的行动。

慈悲是救世的泉源,但无智不成大悲。有智慧才能发挥无穷的毅力与慈悲,此即佛法中的『悲智双运』。

真正的妙法是:以智慧流露出来的方法;真正的慈悲是:一智慧的力量去推动济世志业的心愿。

能救人的人就叫作菩萨。把握一日的付出,即是一日的菩萨。

2009年9月1日星期二

点燃我们的心灯————如月·如镜·如水

心要像明月一样,有水就有月;心也要像天空一样,云开见青天。

用宁静的心态,观大地众生相,听大地众生声。

心如明镜。虽然外在景物不断转变,但镜面却不转动,此即境转而心不转。若心随境动转不息,则人我是非皆成昏扰,不能自己。

镜子,是用来鉴照物体影像的;但必须镜,物相离,方能清澈映照。若物体贴镜或尘封镜面,即使景物在前,亦难清楚映照。

人心如意面镜子,照山是山,照水是水;因尘世懵懂,浮尘所染面目全非。

人点灯求光明,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。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去点,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。

人之『心思』如镜。欲求得智慧,明办事理,必须远离人我是非烦恼,此即『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』的道理。

人的心念意境,如能时常保持开朗清明,则展现于周遭的环境,都将是美而善的。

人心要像水一样,看似绵软柔弱,却涵力源源,不能切断。

人的心地就像一亩田,若没有播下好的种子,也长不出好的果实来。

天堂和地狱,都是由心和行为所造作,我们不要怕地狱,要怕的是心的偏向。

心无邪思,意无邪念,则常自在;心正邪不侵。

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;心中时时保持正念,任何时间,方位都是吉祥的。

心志若能守持于道,必能精深博大;否则,即使透辙千经万论,亦如空花水月,一事无成。

三心二意无定性,四处徘徊不专精,尽管条条道路通长安,却永远无法到达终点。

人心的散乱有两种:一是昏沉,一是浮动。

昏沉是糊里糊涂空过时日,无所事事涣散体力,懈怠,懒惰,昏睡,不肯精进……

浮动是心念不定,见异思迁,摇摆不止,浮沉,动盪,放逸,无法安静……

要用心,不要操心,烦心。

众生都有心病,拥有的人烦恼『失』,没有的人忧虑『得』;患得患失,即成忧虑。

身体的并较好治疗,怕的是心病:有了心病,行,住,坐,卧都不得安宁,浑身不得自在,甚而吃不下,睡不着……

以佛心看人,周遭遍地人人皆是佛;以鬼心看人,则处处都是狰狞的鬼影。

身若一无所有,则心一无所挂——没有得失的牵绊,没有物质的积累,心灵自然没有挂碍。这是圣者安住的境界,也是学佛者所求的境界。

所谓凡夫心,即有过去,现在,未来之分别心。

凡夫就是喜欢追求神奇鬼怪,心才会乱。其实修心很简单,只是『断贪』——哪一个人心乱不是为了贪?

2009年7月31日星期五

说时间--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

每一天都是做人的开始,每一个时刻都是自己的警惕。

时间可以造就人格,可以成就事业,也可以储積公德。

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,就等于寿命有多长。因此,必须与时日竞争,切莫使时日空过。

人生要为善竞争,分秒必争。

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,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蒙蔽,虚度时光而毫无觉知。

时间对一个有智慧的人而言,就如钻石般珍贵;但对愚人来说,却像是一把泥土,一点价值也没有。

人间的寿命因为短暂,才更显得珍贵。难得来一趟人间,应问是否为人间发挥了自己的良能,而不要一味求长寿。

行善要及时,功德要持续。如烧开水一般,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,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。

怕时间消逝,花了许多心血,想尽各式方法要遮挡时间,结果是:浪费了更多时间,且一无所成。

人都迷于寻找奇迹,因而停滞不前;纵使时间再多,路再长,也了无用处,终无所得。

一个人几十年的生命,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实在很少,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。

平常无所事事,让时间空过,人生就会在懈怠,睡眠中慢慢的堕落,良知良能也就这样睡了一辈子--如此的生命,只能叫做『睡中人』。

用智慧探讨人生的真义,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。

圣人与凡夫的境界,最大的差异在于圣人可以自我掌握时空。

人命非常短暂,所以要加紧脚步快速前进,不可拖泥带水;切勿前脚已经落地了,后脚还不肯放开。『前脚走,后脚放』意即:昨天的事就让它过去,把心神专注于今天该做的事。

一直停滞在昨天,过去,就会产生杂念和执着顾恋之心。人一旦时时刻刻回忆往事,便会痛苦,怨恨,不甘心……

未来的是妄想,过去的是杂念。要保护此时此刻的爱心,谨守自己当下的本分。

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,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,随时都可以挥棒。